其他

保定雄,京畿安

2017-04-05 石崧 爱在大中华

近日,中央宣布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消息引起了各界的热议。雄县、安新和容城这三个大多数国人并不熟知的县城,在这个春天成了堪比40年前深圳小渔村一般的热土。建设雄安新区是推进京津冀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这也意味着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进入了跨越发展的加速期。长期以来作为直隶首府和京畿重镇的保定,在区域经济版图中的地位开始重新得到关注。本文提出“保定雄、京畿安!”的核心观点,也是希望在各界热议雄安新区未来发展的同时,更多地以一种区域视角和历史眼光加以审视这片热土,提出并尝试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一、为何是保定?


保定的地名取“保定大都、安定天下”之意,可见其在历史上便是拱卫京师的京畿重镇。作为直隶首府和河北省最早的省会,从1669年至1968年的三百年间,长期是河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代的全国官马大道系统(类似于今天的高速公路主干网络)中,保定因其居于通往京都的咽喉要地而享车马漕运之便,成为华北交通枢纽。在京津冀区域,也因此有着“北京城、保定府、天津卫”的说法。


可在过去的五十年间,保定逐渐了丧失既有的交通和政治两大优势,随着石家庄、唐山等城市的发展,在京津冀区域中逐渐边缘化。例如,保定至今仍是河北省地级市中少有的几个没有民用航空机场的城市之一。而津保城际铁路则直至2015年底才正式通车。进一步回顾河北省新世纪以来的省际空间战略思路演变可以发现,从2004年的“一线两厢”到2010年的“两群一带”,河北省逐步形成以石家庄为中心城市的冀中南城市群、以廊坊为核心的环首都城市群,和以唐山(重工业战略)和沧州(港口战略)为中心城市的沿海城市带的基本格局。而日渐清晰的战略格局背后,却是保定日趋落寞的身影。


直至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并将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列为国家战略后,保定在新一轮区域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才逐渐凸显出来。纲要明确保定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并突出其作为京津保率先联动发展区的中部核心功能区,将是非首都核心功能集中承载地的选址之一。今天再回顾这一定位,其实当初已经为今日雄安新区的规划打下伏笔。


在同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一句“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为大家所熟知。对于保定的发展定位的再思考,正是从历史和现实发展的客观背景出发,尊重其城市发展的历史规律,重新理顺其与北京、天津的空间分工关系,使其回归到“保卫大都、安定天下”的京畿重镇职能上来。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保定的复兴与崛起,也有利于改善京津冀地区二级中心城市缺失的结构性矛盾。京津保率先联动发展,可以有效改善既有京津单轴的发展格局,通过这一成长三角的培育,形成类似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三角稳态均衡架构,从而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二、为啥在雄安?


既然保定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么重要,那为什么不将集中承载地放在保定中心城区,而要在距城50公里以外的雄县、安新和容城一带设立雄安新区呢?我个人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这一问题。


首先,保定中心城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近年来行政区划的调整,也已发展成为一座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如果在既有空间上叠加非首都功能,这无疑是当年北京城建设的再一次翻版,会给将来“大城市病”的重演带来巨大隐忧。正是基于这一考虑,保定中心城区被排除在了选址范围之外。


其次,则是雄县、安新、容城三地自身的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在发展基础上,三县辖区面积近1600平方公里,2016年国民生产总值约200亿元,现有县城开发程度偏低,未来发展空间充裕;在资源禀赋上,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淀位于区域南部,整体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特别适宜吸纳高层次人才和高能级产业的入驻;在区位条件上,这一地区距离北京和天津市区均为160公里,距保定中心城区约50公里,规划建设中的首都第二机场恰好位于北京市中心和雄安新区中间位置,荣乌和大广两条高速通达,恰恰是这种与周边中心城市的既离关系与合适的空间距离使得这里成为设立新区的重要条件。


正是基于上述思考,我们才有必要认识到,雄安新区的设立势必对周边城市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从区域视角来看,今后检验这一重大战略举措成功与否,将有三个重要标准:一是是否集中承载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二是能否发挥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的撬动杆和粘合剂的关键作用,三是可否成为带动京津冀乃至华北平原和环渤海湾地区发展的创新驱动新引擎。正因为此,需要在其建设过程中特别注重与保定中心城区的联动、融合发展,通过统一的规划管理和建设,避免城市规模过度扩张和连绵发展;通过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建设开发新模式。


 三、如何认知新区?


在这次中央决策中,有一句话引起全社会广泛地关注,“这是中央继深圳特区、浦东新区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而且有心人也发现,自1992年浦东新区成立以来,先后设立了18个国家新区。而雄安新区是为数不多以中央而非国务院名义设立的新区,这也凸显其战略意义的高度与不同。


正确地认知雄安新区,还需要从2014年习总书记“2·26”讲话开始溯源。在那次讲话中,总书记全面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特别关键的是将区域协同发展和解决“大城市病”问题联系起来加以辩证思考。可以说,这一战略思路直接引领了三年来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一系列战略布局,2015年出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则是上述思路的行动纲领。


通州的北京副中心建设,是示范带动非首都功能疏解,主要承载北京市的党政机关和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转移。雄安新区建设,更大可能是重点承载部分国家行政、国家会议、国家科技研发功能和企事业单位的集中承载地,是承载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中之重。这样就可以有效保障前不久北京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首都的四大城市战略定位: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而在北京中心城区和雄安新区之间规划建设首都第二机场,搭建多制式复合立体的交通网络,则可以保障国家首都功能的正常运转和两地的便捷通达。


通过上述一系列战略举措的有序部署,中央无疑希望在保障首都功能高效运转的同时,通过合理的空间分工来有效缓解北京“大城市病”,并提升河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最后想讲一下对于新区建设规模和节奏的认识。在中央文件中明确提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特定区域为起步区先行开发,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个人理解,在党的二十大之前,雄安新区将集中建设起步区并初具100平方公里建设规模的雏形。


此后,将根据自身功能集聚和区域发展的客观规律,逐步拓展到200平方公里的发展规模。雄县、安新和容城三县约1600平方公里辖区面积,加上紧邻的保定中心城区约500平方公里的面积,比较近似其远期2000平方公里的控制区范围。但必须指出的是,作为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的现代发展新区,将更加突出生态绿色的发展底线。其2000平方公里更多是未来控制区域而非建设规模的概念。


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的横空出世搅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春池,也留给各界更多讨论。以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作为标杆的雄安新区,其未来的发展在突出自身建设的基础上,更需要以区域视野审视其杠杆效应的发挥,更需要处理好与保定中心城区发展的联动关系。浦东新区的成功恰恰在于其以浦东带浦西,从而带动上海、带动长三角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腾飞。雄安的成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区域关系,更需要坚定在承接首都非核心功能的首务之下,如何带动保定崛起、推动京津保联动、驱动京津冀协同这一发展思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